过去十年,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,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,超过72%,小麦、玉米、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%、90%和85%。
?
?
口粮,兼顾高产和优质
小麦育种突破高产优质兼容瓶颈,优质强筋小麦“中麦895”累计推广5100多万亩,灌浆速率、耐热性居黄淮麦区主栽品种首位。“中麦578”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841.5公斤,面包品质达到进口优质小麦水平。玉米密植技术连创高产纪录,亩产最高达1663.25公斤。大豆品种高产广适支撑大面积扩种,“中黄13”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,稳居全国推广面积之首,“中黄”系列品种黑龙江千亩方亩产超250公斤,“中豆63”创南方大豆高产新纪录。二是耕地质量保护和用途管控能力大幅提升。
过去十年,中国农科院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,基础与前沿领域研究取得多项新突破。十年间,发表论文5.5万篇,其中SCI论文1.7万篇,《自然(Nature)》《科学(Science)》《细胞(Cell)》等国际顶级期刊99篇。取得一批重大科学发现,首次发现并克隆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“自私基因”,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;建立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技术体系,实现了杂交稻种子克隆理论新突破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核心关键技术取得多项新突破。在多个领域突破种子要害,如“中油杂501”冬油菜亩产达419.95公斤、含油量达50.38%,刷新了国内单产和含油量纪录。“中甘21”甘蓝成为“高原夏菜”重大品牌,市场占有率60%。“机械换人”进程也在加快,如玉米籽粒直收技术,打通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最后瓶颈。
?
2022年,我国育成3种自主白羽肉鸡品种,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育成的“广明2号”白羽肉鸡,生产性能达到国际水平,肉鸡基因芯片育种技术领跑全球。
?
如何保护我们的耕地?十年来,中国农科院以科技支撑耕地保护,发力护黑土、阻酸化、肥旱地、保水田、改盐碱、强设施、挖潜力,东北黑土地、北方旱地、南方水田、南方旱地、盐碱地、设施农地和后备耕地等“七块地”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。
“我们要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,找到自己的位置,尤其是在报告中提出的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,加强耕地保护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推动绿色发展,推进污染防控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。”在学习二十大报告之后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说。
肉类,突破国外卡脖子
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
?
?
2022年6月10日,江苏徐州,航拍正在收割的麦田。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
?
?
中国农科院提供的资料显示,过去十年,该院全力支撑“藏粮于地”“藏粮于技”战略实施,围绕种子和耕地两大要害,部署推进“强种”“沃田”“增粮”“智机”系列科技行动,有效支撑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实现“十八连丰”。
?
?
未来,强化科技推动力
我国白羽肉鸭品种也打破了国外垄断,其中,“中新白羽肉鸭”实现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“双高”,国产肉鸭品种出栏量占据国内市场40%;大动物育种突破“卡脖子”制约,自主育成我国首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牛新品种“华西牛”、肉用牦牛新品种“阿什旦牦牛”、细毛羊新品种“高山美利奴”,综合品质国际领先。
?
实践,从上到下的支持
?
农业科研的进步,不仅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,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决策提供支撑,为一线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。
全域高精度数字化土壤监测系统全面建成,实现农田利用“天上看、网上查、地上管”,为高标准农田用途管控提供科学依据。
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,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,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。
据介绍,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,已由跟跑为主转变为跟跑、并跑、领跑并行,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提升,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,已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。
文章来源:《现代农业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nyyj.cn/zonghexinwen/2022/1021/1950.html
现代农业研究投稿 | 现代农业研究编辑部| 现代农业研究版面费 |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发表 | 现代农业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现代农业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